助产士(midwife or nurse―midwire)是指接受了助产教育,具备从业资格并被国家认可开展工作的人,她为孕妇提供产前咨询、参与低风险孕妇的生产过程,为产妇提供产后护理,也为婴儿实施护理。
Midwife这个词在古英语中的意思是“与妇女在一起的人”,这个人一般是女性,它暗示着助产士所起的作用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预性的。在法语中Midwife指聪明的女人。
人类的世代繁衍都离不开助产士,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甚至圣经中都有对这个角色的记载。二世纪。希腊医生Soranus曾在他的著作中讲到.一个好的助产士耍聪明、风趣.有很好的听觉、嗅觉、视觉.有柔软、细长的手指、剪短的指甲.有同情心,有良好的记忆力、热爱工作、值得尊敬。同时,他还根据素质不同将助产士分为3个等级,一级人员有熟练的技术,二级人员具备相关的妇产科知识,三级人员经过严格的训练,属于助产士专家。当时,地中海东西部的人们对待助产士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在东部,助产士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的职业,她不但可以凭借手艺养活自己,还能著书立说,许多罗马法律条文显示,助产士的地位和报酬比男医生还要高。
然而在西部,尽管助产士是自由人,但大部分出身贫贱,所从事的工作也没有被承认为一个职业。那时,人们认为妇女生产的最佳体位是坐位,因而,接生时,助产士就会带着一个凳面上凿有新月形洞口的凳子,产妇坐在其上,抓住两侧扶手.如果椅子后面有靠背,产妇可以靠在上面,如果没有,则由一个助手紧贴在产妇背部,用手向下推挤产妇的腹部,促进胎儿降生。此时,助产士坐在产妇对面,指导产妇呼吸、用力.并不时扩大宫口.必要时向下牵拉胎儿。最后,当胎儿娩出时,助产士从新月形的洞口接住他,放到衣服上,剪段脐带,然后清浦胎儿的身体。
一般来说,富人家都有自己的助产士,穷人则由于付不起昂贵的接产费,由自己有过生产经验的女亲属担任助产士。到基督纪元时代,欧洲的助产士对教会来说变得很重要,因为她们在洗礼的时候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教会也通过一定的规则对助产士实施管理。l8世纪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生掌握了一些无菌技术,但助产士却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由助产士参与的生产,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要明显比由医生参与的生产高。于是外科医生对助产士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们宣扬现代科学的生产过程要比来自民间的助产士参与的生产过程对母亲和孩子更好。
这样做的结果是,18世纪初英国大部分的婴儿是由助产士接生的,而到了l9世纪初,大部分孩子的出生都会有一个外科医生的参与。但是,当医生们试图接替助产士的工作时,却发现他们在接生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1881年,英国政府组织成立了助产士训练班(1947年改为皇家助产学院),1902年通过了英格兰助产士法,成立了中央助产委员会(Central Midwives Board),以协助进行专业助产士的培育、执业及考试。l949年,英国实施国民医疗服务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ee)以后,非高危孕产妇皆由国家认可助产士ate Certified Midwife.SCM)负责。但同时.助产士对产妇的护理权却掌握在全科医生的手中,她们只能协助产妇进行简单的“正常”分娩。
在美国,随着医生在产妇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加上利益的驱使,他们极力宣扬助产士的愚昧、无知,助产士的角色及地位迅速衰落。1935年后,由助产士开展的助产活动大幅减少。20世纪60年代后,英国和美国的女权主义者们主张妇女应该在分娩过程中负起责任来,从妇产科男医生那里夺回主动权,这为助产士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20世纪70 至80年代,助产士迅速增长。她们为促进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我国,几千年来扮演助产士角色的也是无医学知识的妇女。正式的助产教育始于20世纪初。l908年7月由中国第一位留美女大学生金雅梅创办的附属于北洋女医院的北洋女医学堂就设有助产和护理两个班,为国人培养了最早的助产士。1929年杨崇瑞医生在北平创办了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并亲任校长。从此,我国的助产事业逐步得到了发展。目前.我国的助产士主要负责正常产妇的接产,协助产科医师处理难产并负责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和妇婴卫生的宣教及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