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团队!智造强国,育人兴邦

在齐鲁大地上,有一支以“智造强国,育人兴邦”为使命的教师队伍—山东英才学院智能制造教师团队。这支由24人组成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84%,拥有省教学名师、市优秀教师、校教学名师、卓越教师、青年教学能手等多名骨干。他们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砥柱,青年教师为后浪,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梯队结构。多年来,团队同心协力,积极进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深耕教学科研沃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师德师风树标杆
团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教育家精神,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情怀融入教育实践,积极服务地方发展需求,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团队制定专项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考核置于首位,通过“师道传承、匠心育人”专题教研活动筑牢师德根基,常态化开展“我来讲党课”、师德专题培训等活动,真正实现师德与业务共同推进,团队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和人生导师;带头人孔令宇教授(省教学名师)更是以身作则,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荣获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与科技进步奖,在他的引领下,团队教师以德立身、立学、立教,严谨治学,爱生如子。
团队先后获评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等荣誉,涌现出济南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表现突出个人、济南市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一批先进典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誓言!


二、创新驱动硕果盈枝 教育教学再跃升
(一)教改先行:团队积极投身改革活动,共承担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省级7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出版自编教材11部,成果惠及教学实践。
(二)能力卓越:团队教师积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在各类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荣获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3项,山东省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优胜奖1项。拥有山东省教学名师1名,济南市优秀教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卓越教师、青年教学能手共10名,他们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引领团队教学能力持续攀升。
(三)课程精品:建设完成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在线开放课程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建设完成多门校级混合式课程、优质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示范课、智慧课程等课程建设项目。团队深挖思政元素,将德育巧妙融入专业教育,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示范效应显著。



三、深耕前沿赋能产业 科学研究结硕果
(一)战略聚焦:团队立足“四个面向”战略导向,聚焦科技前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科学研究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实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先后立项科研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融合的良好格局。
(二)纵横突破:团队承担的“新能源汽车用高强度刹车片成型动态浮力称量控制方法研究与应用”获批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计划项目,“切削蠕墨铸铁专用陶瓷刀具的自润滑机理及切削性能研究”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展现出团队在科学研究领域强劲的创新实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紧密对接产业需求,通过横向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承担了“曲轴摇摆式飞剪机的有限元分析”“智慧粮仓作业管理系统研究”“碳酸钙晶须改性秸秆造纸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流量分析可视化平台研究”等一系列具有重要产业价值的横向课题,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农业、资源环境、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
(三)创新产出:团队累计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获授权专利17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22件,多项成果实现转化应用。获科研奖励9项,其中中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2022年获批校级应用型科研创新团队。


四、以赛促学实践强能 人才培养谱新篇
(一)专业领航:团队聚焦产业需求,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打造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后获批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山东省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项目、山东省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特色名校建设工程、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与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形成三大专业协同发展的智能制造特色专业群。
(二)平台赋能:深度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建立济南高新区“中欧智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山东省智能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智能化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企业合作成立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共建实训基地,构建并实施“六层递进教学法”,从结构认知到研究开发逐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升级深度对接,带动相关专业就业率达90%以上。
(三)竞赛硕果: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双创引领、师生协同”等多种育人路径,将创新创业融入教学过程,构建“课程-实训-孵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科技创新竞赛共获1000余项,含国家级25项,省级80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各类专利7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共计290余项,其中国家级17项,省级14项;指导大学生专项科研课题40余项。


五、扎根企业赋能发展 地方经济注活力
(一)融合典范:团队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抓手,创新“政行校企研”五轴联动模式,联合山东派蒙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省网联智能车辆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制动高端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完成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立项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1项、发表学术期刊论文5篇、授权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相关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形成集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平台。
(二)技术落地:团队多名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为企业提供持续技术支持,通过技术服务、产品研发等方式为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注入动力。团队与济南源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智慧粮仓系统,实现了储备粮实时监管,减损增效,助力山东农业现代化;与山东大晟物资有限公司合作的飞剪机有限元分析项目,帮助企业优化设计、提升竞争力,保障生产安全;与山东大唐盛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网络流量分析平台,实时监控网络安全、优化性能,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山东纳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秸秆造纸技术,变废为宝,带动农民增收,带动产业链升级。智慧粮仓、飞剪机有限元分析、网络流量分析平台、秸秆造纸等标志性成果落地,为农业、制造、信息、环保多领域产业赋能,助力省会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结语
从讲台到实验室,从校园到企业,山东英才学院智能制造教师团队以“智造”之力育英才,以“匠心”之诚报家国,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创新的引领者、社会的服务者。这支队伍,正朝着更高目标砥砺前行,书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