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通识教育实践教学模式,2025年10月27日,通识教育学院师生代表赴淄博博山焦裕禄纪念馆,开展"追寻榜样足迹,感悟公仆精神"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行前研读、现场仪式、沉浸参观与即时研讨的有机结合,为师生们打造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

活动前期,教学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们提前研读《焦裕禄故事》并撰写读书笔记。清晨出发途中,车厢变身“移动课堂”。学生们围绕“最受触动的焦裕禄品质”展开分享,带队教师们随即从“为民服务”“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廉洁奉公”和“精神传承”五个维度,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精准而深入的点评与引导,将感性认知提升至理性思考,为接下来的实地探访做好了充分的知识与情感铺垫。
上午十时许,师生队伍抵达庄严肃穆的焦裕禄纪念馆。在纪念馆大厅焦裕禄同志塑像前,全体师生列队肃立,举行了一场简短而庄严的缅怀仪式。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伴随着深情的引言,师生们共同高声诵读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词章在纪念馆内回荡,仿佛穿越时空,将焦裕禄同志“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赤子情怀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集体诵读声,不仅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的无限追思与崇高敬意,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初心叩问,瞬间点燃了现场所有人的使命感与情感共鸣。
诵读仪式后,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师生们开始了有序的沉浸式参观。从焦裕禄同志简朴的生活用品到深入基层的工作照片,从改良农具的模型到那张著名的藤椅,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幅历史图片,都无声地讲述着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学生们带着“寻找最具代表性展品”的观察任务,认真记录,不时驻足沉思。教师们则在关键展区进行穿插引导,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们从细微处见精神,深刻感悟“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本色。

参观结束后,师生趁热打铁开展现场研讨。五位教师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微型教学:钟小滨、李建中老师剖析“科学求实”的工作方法,许志梅老师阐释“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李伟华、万子菡、许婧老师则分别围绕“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精神传承”展开论述。
学生代表踊跃分享观后感,有同学被那张顶出窟窿的藤椅深深震撼,感受到"鞠躬尽瘁"的真谛;有同学从"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中领悟到求真务实的重要性。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发,焦裕禄精神在研讨中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认同。
此次焦裕禄纪念馆之行,是通识教育学院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探索。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通过“听、说、读、看、思、悟”的全方位体验,让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书本上的抽象概念,真正转化为学生们可感、可知、可学的鲜活榜样与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