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夯实课堂教学效果,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构建富有活力的“大思政”课堂格局。9月16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召开课程考核改革研讨会,聚焦过程性考核项目的优化与创新。课程负责人常志刚主持会议,武玉兴院长亲临指导。

会议围绕本学期纲要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对过程性考核方式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全面升级,重点推出三项改革举措:
一是拓展实践教学路径,将原有“行走的思政课”主题从参观红色场馆,全面升级至涵盖所有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重要场所、历史遗址及纪念设施,显著扩大实践覆盖范围。同时,通过举办主题竞赛,对学生参观后提交的实践成果进行遴选与展示,增强体验感和成就感。
二是创新课堂展示形式,将原“家乡发展”主题调整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剧表演、PPT讲述、视频制作、手抄报、书画创作等多种方式完成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三是优化知识竞赛机制,改变以往由任课教师单独组织的模式,转为由课程组统一策划实施,并将竞赛范围从班级内部扩展至全院层面,提升竞赛的规范性与影响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常志刚表示,系列改革措施将于本学期逐步实施,未来将持续完善评价体系,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思政金课,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武玉兴院长强调,通过多元考核与实践活动,突破传统书面考试的局限,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实现“以考促学、以践促悟”的育人效果,推动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