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资讯 > 正文
学院资讯

    学院资讯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赴威海开展实践研修 ——在历史现场叩问初心 以思政力量铸魂育人

    时间:2025-09-03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

    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政治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2025年8月30日至9月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赴威海开展为期三天的实践研修活动。本次研修融合理论学习、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多元形式,让教师们在历史场景中淬炼思想、在红色传承中凝聚力量,为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思政“金课”筑牢基础。

    一、沉浸式现场教学:在历史坐标中感悟初心使命

    研修期间,教师们先后登上退役110导弹驱逐舰,走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启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

    在退役110导弹驱逐舰上,教师们近距离参观主炮、导弹发射装置等核心区域,直观见证我国海军装备从“落后受制”到“自主研发”的跨越式发展。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把战舰上的真实故事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更深刻体悟“落后就要挨打,自强不息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历史真谛。

    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讲解员生动还原“致远舰”冲向敌舰、官兵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思想的禁锢、精神的懈怠,比武器装备的落后更具毁灭性。李强院长强调:“甲午之殇是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更是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未来我们将通过‘历史对比’教学,让学生从‘甲午之痛’中汲取教训,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担当。”

    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内,讲解员创新采用“快板演绎+红色演唱”的宣讲形式,让红色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教师们深受启发,一致认为可借鉴这种“艺术化表达”思路,让思政教学更接学情地气、更具感染力与吸引力。

    走进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教师们循着“少年立志—海外求学—报效国家—以身许国”的展陈脉络,全面了解郭永怀院士的感人事迹。当听到“飞机失事时,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相拥保护重要文件,最终文件完好无损、两人遗体却难以分离”的细节时,武玉兴副院长动情地对讲解员说:“回去后,我们定要将郭永怀院士的事迹更深入地融入教学,向学生们讲透这份‘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让这份精神成为青年成长的养分。”讲解员亦深受触动:“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郭院士的故事,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二、高水平理论赋能:为思政教学注入时代活力

    本次研修特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首席专家马骏杰教授,以《审视甲午战争的新角度——从学堂考场到海战战场的百年反思》为题作专题报告。马教授指出,19世纪末的中国正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而清廷内部对“渤海门户”的防御认知存在严重偏差,误判其“深固不摇”的海防态势;更值得深思的是,“学堂轻松考试与海战残酷现实”之间的认知割裂,暴露出当时人才培养的深层缺陷,这也注定了战争的结局。马教授的解读引发教师们强烈共鸣,大家表示将把这些新视角、新思考融入课堂,让甲午战争历史成为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生动教材。

    随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常志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丁洁,分别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系统分享“鲜活素材转化为生动教学案例”的经验方法。二人从红色资源创新运用、红色场馆育人功能深挖、红色基因时代传承等维度,详细讲解如何将纪念馆、博物馆的核心内容融入思政课堂,为教师们提供了“把红色场馆变课堂”的具体路径与实操方案。

    三、深度研讨促提升:凝练思政教学创新路径

    研讨环节中,教师们围绕“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思政课如何实现创新突破”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思想碰撞,并结合学校思政课教学实际,凝练出两大创新路径,为思政课提质增效明确方向。

    一是师生共创“鲜活化”案例库。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师单向供给案例”的模式,发动学生参与案例收集与创作。以本次威海研修获取的鲜活历史素材为起点,鼓励学生挖掘身边的红色故事、时代榜样事迹,通过访谈老兵、走访社区、调研企业等方式,形成兼具真实性、感染力与地域特色的“本土案例”;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案例进行理论提炼与价值升华,共同搭建动态更新的案例库。案例库将定期应用于课堂,让学生从“案例听众”转变为“案例创作者”,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参与感与归属感。

    二是构建实践闭环“长效化”育人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学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构建“学习—实践—反思—提升”的育人闭环:结合研修感悟,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红色实践项目”,如走进中小学开展甲午历史宣讲;发起“郭永怀精神践行计划”,组织学生参与系列宣讲、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建立“实践成果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在实践中的感悟、困惑与问题,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方向;同时将学生实践表现纳入思政课平时成绩考核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从“思想引导”向“行动转化”落地,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此次研修结束后,参与教师们一致认为:思政课创新既要扎根历史现场汲取精神养分,更要立足学生成长需求探索教学新路径。大家纷纷表示,将把研修中凝练的方法与路径转化为教学行动,让思政课告别“单向灌输”,成为“师生互动、知行共进”的生命对话,努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

    此次威海实践研修,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未来,学院将持续完善“行走的思政课”研修机制,进一步拓展实践平台、创新研修方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与教学能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思政力量。

    地址:山东省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英才路2号

    电话:0531-88253000  88253001  邮编:250104

    鲁ICP备10203949号山东英才学院  Copyright © 1998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