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暑期研修汇报总结会 推动思政教学成果转化落地

时间:2025-09-17  作者:李安凝  点击:

为深化暑期研修实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与教学成果转化,9月1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会议室组织召开暑期研修汇报总结会。会议由教学副院长武玉兴主持,全体教师参加。

武玉兴副院长首先回顾了暑期研修的整体情况。他指出,本次研修组织教师登上退役110导弹驱逐舰,走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场所,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沉浸式教学,在历史现场感悟初心使命。研修还特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首席专家马骏杰教授作专题报告《审视甲午战争的新角度——从学堂考场到海战战场的百年反思》,深入剖析历史认知与实战现实之间的断裂,揭示近代人才培养与战争结局的深层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常志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丁洁分别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馆校协同育人和教学材料撰写的经验。

随后,六个教研室的教师代表依次发言,结合研修体验交流学习心得,为新学期思政教学注入新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孙丽萌老师提出,思政教师应从“精神学习者”转向“故事传播者”,重点实现“场馆资源向课堂教学”的转化。她以胶东红色展馆中刘福考夫妇的事迹为例,说明如何诠释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人类解放理想;借助郭永怀事迹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精神与真理价值的统一,促进专业学习与国家需求相融合。

思政体验教研室吕苹老师从四个方面探讨研修成果的课堂实施路径:一是整合素材,构建“国家安全—革命精神—历史规律—科学报国”教学模块;二是创新教法,以故事化和问题化设计强化学生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三是紧扣育人目标,将研修价值转化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动力;四是融入威海红色资源,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王潇老师以甲午战争博物馆和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为例,提出“历史到时代的四重共鸣”教学思路。她计划通过甲午战争历史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组织相关主题研讨和心得评选,并将纪念馆资源融入实践教学;通过郭永怀毅然归国、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事迹,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命运。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刘文华老师从三个维度探索教学转化:一是构建“历史-现实-未来”逻辑链,引入“重走威海军舰”虚拟实境体验;二是开发“场馆思政”教学模块,实现红色资源教学化应用;三是创新评价机制,鼓励学生通过微党课、研学方案等形式展示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张彦妮老师聚焦“红色场馆作为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分享多项教学策略: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融入天福山起义的革命精神;通过对比与情感共鸣衔接甲午战争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践体验和案例联想融入郭永怀科技报国精神,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王增燕老师表示,此次研修为“触及灵魂的思政之旅”。她从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讲解员的“多元讲述”中获得启发,提出四方面改进措施:将本土红色故事融入教学,增强亲和力;借鉴叙事技巧,运用短视频、历史图片创设情境;加强实践环节,组织参观校内红馆和本地革命遗址;引导学生反思课堂启示与行动方向,实现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次汇报总结会既集中展示了暑期研修成果,也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具体实践。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所感转化为教学与科研的实际行动,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完善“行走的思政课”研修机制,拓展实践平台、创新研修形式,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与教学能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思政力量。

地址:山东省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英才路2号

电话:0531-88253000  88253001  邮编:250104

鲁ICP备10203949号山东英才学院  Copyright © 1998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