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由三大支柱组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发展得已经非常完善,社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家庭教育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如何让家庭教育有机地配合教育机构,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步发展,促进孩子的成长?记者就此采访了山东东英才学院董事长、国家教学名师杨文。
记者:大家都在强调素质教育,您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杨文:我所认同的素质教育观可以用 “三个不是、一个是”概括。“三个不是”:它不是学校应试教育的翻版,不是为考高分而进行的题海战术;它不是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对立,应试能力强也是高素质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单纯艺术技能的培养,如弹琴、唱歌、画画等艺术才能的培养。“一个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目的,将一个人所学得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之后沉淀下来的让人终身受用的品质。
我本人就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30年前,我是一名纺织女工,通过刻苦努力考上大学,然后留学英国,后来创办英才学院。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执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它源于父母和老师对我进行的素质教育。
记者: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孩子推向社会,使他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素质?
杨文:家庭是素质教育的起点。作为家长,首先要抓住孩子的各个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学龄前期、各个学段的转折期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应投入更多的精力、给与更多的关注,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孩子成长进入正常、有序阶段,家长可以“退居二线“,观察他(她)的发展。
我的孩子夏杨没有上小学的时候,我做了一种准备、一个回避。这个准备就是让他做好上小学的各种准备:心理、作息时间、生活习惯、专注力的培养等。一个回避是,刻意回避小学教育的内容。小学课程是按一般孩子智力设置的课程,智力正常的孩子跟着老师听课没有问题,但在上小学之前把小学的内容让孩子倒背如流,反而会让他在上课的时候精力涣散,学习兴趣降低。
其次,培养孩子的两种能力——专注力、高效做事能力。人的专注力是有规律的:小班的孩子是15分钟,大学是2小时。如果在很小的时候,孩子能坐2个小时,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他专注力的机会。很多家长看孩子玩橡皮泥说:“别玩儿了,别玩儿了,赶快去弹琴”,这影响了专注力的培养。我认为,知识是学不完的,如果能利用他感兴趣的事培养专注力,对孩子将来的学业是很好的促进。
高效做事能力的养成。人有一个遗忘规律,学到一个东西以后,由瞬时记忆变成暂时记忆、短期记忆、永久记忆。在人没有遗忘之前重复加深,这样知识沉淀下来就成为一种永久记忆。基于此,老师在课后布置作业,孩子如果能养成高效完成作业的习惯和能力,不仅对他以后的课业成绩有好处,对他生活、工作都非常有帮助。夏杨22岁时被跨国银行录用,并非偶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做事高效。一次,老板对他说,明天需要中国大豆的情况,早8点放办公桌上。夏杨用很快的阅读搜集有用信息,高效完成了任务。
第三,向课外开放、向自然开放、向社会开放。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应该给孩子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为此,我们应该注重孩子的“三个开放”。
向课外开放——读万卷书。在小学阶段,家长会说孩子写作文老是写不出来,这是没有足够的输入。孩子小时候,我非常重视他课外知识的阅读和积累,寻找机会让他向课外开放。夏杨6、7个月的时候,我就让他看书,叫无意识读。等他上学的时候,我给他买磁带、订儿童杂志。逐渐地,读书成了他的一种习惯。因为看的书比较多,他的阅读速度比较快,也能更快地吸收知识。此外,我还重视不断扩充孩子的阅读范围。夏杨上中学时,传媒越来越发达,电脑、VCD、DVD、磁带,看大片,传媒成了他拓展学习领域、扩大知识面的一个重要渠道。
向自然开放——行万里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我只要有机会就带夏杨外出。他爸爸当年编书开编写会,每到一处都带上他。有一次,夏杨将要进行期末考试,我带他出去玩。为此老师指责我:“真没见过你这样的家长,快考试了还带着孩子到处跑。”老师哪里知道我的想法,课本上的知识可以很快补上,但一次有意义的旅行,却很不容易重来。所以,我宁愿他一次考试成绩少几分,也不愿意他失去接触外界的好机会。没想到,夏杨回来考试,又考了双百。
向社会开放——与万人谈。孩子走向社会的能力不是走向社会的那一天突然具备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我让夏杨做这个、做那个,其实是有意锻炼他,希望他能够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交流、沟通,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我带夏杨到北京去,第一次是全程陪同,第二次是我在开会,就对他说:“你拿着地图,自己到博物馆去半天,然后再回来”。第三次,夏杨说:“妈妈,我想去北京买书”。我确认他行了,可以独立处理旅途中各种事情,就放他独立去北京。十几岁的时候,夏杨独自跟旅游团去西藏,是旅行团里最小的成员。我有意让他多跟陌生人接触,并从不同的人那里接受新鲜的知识、新鲜的刺激、丰富他的阅历。
记者: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家长有哪些经验可循?
杨文:有十大戒律,可以供家长参考。
1、不要把小孩子当大人要求,把大孩子当小孩子管束;
2、不要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唯一标准,给“调皮”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3、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事情,让孩子失去学会长大的机会;
4、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学不会为自己而选择;
5、不要强化孩子的缺点,拿自己孩子的弱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
6、不要当众羞辱孩子,对孩子施以语言的暴力;
7、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
8、不要让课业负担充斥孩子的所有时间和空间,把考出高分当成孩子的唯一生活目标;
9、不要捂上孩子的眼睛和嘴巴,让他这儿也不许看,那儿也不许说;
10、不要捆上孩子的脚和手,让他这儿也不许去,那儿也不许摸。
这是我20多年中尽量不去触犯的戒律。遵守它们,孩子可以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成长。